与华锐共同成长的日子

发布时间:2013年11月16日来源:外语系   作者:杨亚珂   供图:   编辑:wyxxsh 浏览次数:

听说华锐又建了新教学楼,听说华锐又成立了新的院系,听说华锐的操场变成塑胶跑道了,听说华锐十周年的生日到了。离开华锐一年多,所有关于她的消息,都只能“听说”。在她十周年生日这么喜大普奔的日子,突然好想写些什么来纪念那些与华锐共同成长的日子。

都说,母校是那个你可以一天骂她八百遍,但不容许别人说她一句不好的地方。想想,说的也挺对。我们对华锐也有不满的地方,但是若真的听到外面的人说华锐怎么怎么不好,心里咋就感觉那么不舒服呢,就会据理力争,一瞬间那种所谓的“学校”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
记得五年前,刚开学的时候,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:哇,学校好大啊!因为爬那个长长的陡坡,让我们体力不支,感觉怎么也走不完一样。后来才知,属于我们华锐的,也不过是那六栋宿舍楼,两个餐厅,两栋教学楼,一个破到不能再破的操场而已,除此之外,再无其他,一眼便可看到尽头。那种失落感,不言而喻。慢慢的学校越来越大,怎么之前还是一堆乱石的地方,突然间就成了高楼?现在,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天然湖,开发好,完全可以和前院所谓的“半亩塘”媲美。我们借书,再也不用跑到前院,还要被鄙视了。我们的校园,再也不是一眼可以望到头的,十分钟再也逛不完学校了。虽然,她依然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不完善的地方,可是我们也应该体谅她,毕竟,她今年才刚满十周岁,还未成年,与那些建校百年的老奶奶级人物相比,肯定人生经历不丰富,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,我们理应包容她,给她时间让她成长。相信经过岁月的洗礼,沉淀,她一定会越来越精致,优雅,迷人的。

教学楼篇

教一是我们外语楼,也是我们学校最古老的一座教学楼,现在看来她有点旧,有点小。四年的专业课都是在这里上的,对这里印象最深的是,我永远找不到方向。我是超级路痴,完全没有方向感的。大一大二,在这里有个固定的自习室,每晚都要报到。可是一年过去了,我依旧不能确定教室是在左边还是右边。问我这节课在哪个教室,我可以脱口而出,但接着问教室在哪边,我就顿时在风中凌乱!那时对每晚的自习点名有很多不满,然而现在看来,却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,培养我们自觉读书的习惯。

教二是公共楼,我们公共课都是在这边上的,可要问这里让我们印象最深的,肯定是每星期的周末影院。每个星期五星期六的晚上,各个社团就会以各种活动的名义放电影。我们早早的吃过饭,备好瓜子啊之类的零食,拿些不必要的课本,只要门一开,就冲进去占座位。电影还没开始,瓜子皮已经嗑了一桌子,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浓浓的瓜子香。这是我们大一时周末最期待的事。快周末时,就密切关注公告栏里有没有电影预告,讨论哪个电影比较好,要去捧去哪个社团的场。大二开始时,就很少去看了,渐渐的,就再没去过。总觉得那是大一小孩才会做的事,只有大一小孩才会那么有激情,觉得这种行为有点傻。偶尔晚上路过那里,勾起回忆,满怀期待的进去,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,闻到浓浓的瓜子味,就掩鼻而出,挑剔电影不好,空气不好,人太多,还不如回去抱着电脑看。一切都没变,只是我们的心境变了而已,我们没有了那种等待看电影的耐心,也没有了等待看电影的激情。

社科楼,我是看着她建起来的呢。透过图书馆6楼考研自习室的窗户刚好能看到她。那时她还在施工,傍晚吃饭前我总爱站在窗前看夕阳。蜿蜒的小路,被绿网覆盖的大楼,远处的贤山,在夕阳下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。毕业时和研友曾在这里的教室拍了一组上课学习的照片。好想回到华锐的教室,再听两节精读课、翻译课、口语课。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光。

操场篇

现在的操场是塑胶跑道了,真想回去再跑上几圈。当时的操场可不是这样呢,是很普通的那种。即便这样,只要天气晴朗,每吃完晚饭,我总喜欢去走几圈,或一个人,或两三好友。若赶上放学,可以边走边听校园广播放的歌曲。记得去年六月,我与范范在北门自习室上自习,大姐与小曼在宿舍上自习,我们四个在餐厅不期而遇,很是惊喜,吃完饭到操场散步,一路说说笑笑,很是开心,感觉到简单的小幸福。不去前院跑步的时候,偶尔也会来这里跑上几圈。记得大一大二时,我们经常去坐在大台阶上晒太阳,好舒服,若一段时间没去,就感觉要发霉了一样。谁心情不好了,就拉到那里陪她聊聊天,晒晒太阳,看看星星,赏赏月亮什么的。我若不开心了,也会一个人跑到这里找个角落想想事情流流眼泪,反正天黑,也没有人看到。总之,在这里,我们都曾敞开心扉。那几日霜降,起床晚了,太阳已高高升起,走到操场旁无意间一瞥,惊呆了,操场上铺着一层霜,在阳光的照射下,恍若仙境,很梦幻,好美,我都不敢相信那是往日的破操场。若不是赶着去东门上辅导班,定要好好驻足观赏一番。

图书馆篇

说来惭愧,图书馆的书没借过多少来读。图书馆一楼总会有艺术设计员工的作品展,总会看看,虽然不一定能看懂理解其中的艺术内涵,会想自己小时候怎么没有学学书法绘画之类的,很羡慕会这些的同学。二楼电子阅览室,不知现在的网速是否好些了呢。最喜欢去四楼的现刊阅览室,开始的时候可以带书进去,就经常在里面上自习,因为很安静,不想看书的时候,可以翻杂志看。但我经常经受不住诱惑,一翻起杂志,就不能自扯,把上自习这回事抛到九霄云外了。这里对于我也有不一样的意义。对于四楼的大自习室,每逢考试的时候,可是“一位难求”,需要早早的起床才行。我们时常感叹,现在的小孩都太爱学习了,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都不知道课余时间干嘛了,从来没有想过要上自习这回事,对于晚上必须上自习也是怨声载道。或许是因为学校当时没给我们提供学习的环境吧,我们只能这样安慰自己。考研初期,范范在四楼上自习,我在六楼,每天到饭点的时候,就眼巴巴的等范范震我电话,然后下楼一块儿去吃饭,那种感觉真好。最喜欢的是六楼有一大块儿空地,傍晚吃饭前,喜欢站在窗前看夕阳。后来搬上来好多桌子,中午总是早早的吃过饭,抢一个阳光地带,背对着阳光看书,然后趴在桌子上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。下午我们将桌子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,所以整个下午,都会有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。每每想到考研,最先映入脑海的,就是那冬日照在背上的阳光。

餐厅篇

每到吃饭时,总会很纠结要吃什么,就像To be or not to be,that's a question。老餐厅的麻辣烫很好吃,在学校附近吃了很多家,就觉得这里的味道最好。大姐有段时间,每天都会去吃的。后来换人了,味道就变了。这里的热干面也还不错啦,范范喜欢吃。当然在这里吃饭偶尔会有意外的惊喜。我不擅长改变,总是喜欢在固定的位置上自习,去固定的店买东西,去在固定的位置吃饭。所以在小餐厅二楼是总是喜欢在进门倒数第三排柱子的右边,在一楼则喜欢在同样一根柱子的左边。据说喜欢在柱子旁,是没安全感的表现。总之,只要这个位置没人就会去坐,连宿舍的妞们也被我带的习惯性的坐那里。想起来馅饼了,话说大一的时候又便宜又好吃,还有那个窗口的胡辣汤,有段时间天天去喝,然后那个阿姨都认识我了,人少的时候还会和我聊天,后来很少见到她,到了大四她竟然还能认出来我。再后来突然间的就换人了,还蛮想念那味道的,特别是酸菜饼。然后就是铁板饭,我几乎每天都吃,吃了两年,终于厌烦。一楼的鸡蛋汤面最好吃,考研期间很冷的时候,每天都会和星洋去吃,吃完就会感觉好满足好满足,那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候。连星洋的男友吃过后都念念不忘,据说每次都要吃两大碗的。还有馍夹菜,考研期间也是每天早上都会吃,不厌烦。话说回来,小餐厅还真是多功能的,三楼是老员工活动中心,大二大三时经常跟着大姐去看各种晚会,话剧社演出啦,K歌比赛啦,各系的文艺演出啦。话说我还算半个馨雅人呢。昨天去现在就读学校的新校区看迎新晚会彩排,看着舞台上大家舞动的身姿,青春逼人。想到以前每年我们外语系的圣诞晚会,场面火爆,活力四射,很遗憾当时都没有参加过节目。地下室原来是我们体育课跳舞的地方,现在成了洗浴中心,还能打水,收发快递,真是比我们那时候方便多了。

结语篇

记得看电影《失恋33天》的时候,中间有这样一个场景,上司问黄小仙她母校的校训是什么,黄小仙不知,上司说你们这代人都没有感情,连自己母校的校训都不记得。当时看到这里我和小曼对视了一下,摇了摇头。看完电影赶快查了一下,范范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是如此。后来发现我们员工证上也是有的,都没留意过。华锐的校训是:善学 笃行 求真 创新。你记住了吗?

毕业了,大家各奔东西,很少机会聚在一起见面。希望有时间,我们可以回去再好好逛一次校园,再去看一次周末电影,再去图书馆四楼看一次杂志,上次自习,再去六楼感受一下当时奋战的情景,再用“野牛式”打法打次羽毛球,再去操场散步跑步看星星。再去北门“听雨轩”吃次饭,再和姐妹们逛逛东门。要再去看一场晚会。要去2号宿舍楼332看看我们的“兔子屋”,不知当年我们贴在窗台上的小兔子贴画是否还在。

愿华锐越来越好,就如我们常开玩笑是说,希望很多年后,带自己的小孩来这里,可以骄傲的说:看,这就是妈妈当年上大学的地方,很不错吧!

作者简介:杨亚珂,女,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外语系2008级英语本科2班员工。在校期间成绩优异,多次荣获院优秀员工奖学金。现就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。

上一条:外语系举办共贺十年院庆员工交流会 下一条:迎院庆——外语系举办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

关闭